分類
附子篇章(手淫症侯群的終極解救之法)

附子治感冒是邪論?

“邪之始入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外感之初,風寒入侵之時,必先腠理疏,毛孔氣門玄府洞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者衛氣,衛外之氣,真氣陽氣也。

“谷入於胃,其清氣化而為營(血),行於脈中,濁氣降於下焦,藉由腎中之真陽,蒸騰其氣,而行於脈外,直達皮膚為衛氣。”

“營衛者(營血衛氣),即谷(穀物谷氣食物也)之一氣所化也。衛行脈外,本下焦命門之真陽蒸谷氣而布皮膚,司開闔而固毛孔者也。”清‧錢潢《傷寒溯源集》

“人身之有衛氣,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者也,衛氣若壯,邪何由入?邪之入也,由衛外之陽不足也。故《靈樞》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傷寒論後條辨》

命門真火不旺,里陽真氣不盛,不足以密​​​​腠理而衛風寒。故感冒必是恃強而乘涼飲冷,致令陽氣轉盛為虛無以自振所致。正所謂“邪不空見,中必有奸”語出張仲景《平脈法》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傷寒論》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為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若不瘥,謂服麻黃附子細辛湯後,脈沉未已,而身體疼痛亦未癒也,里氣不振,表自難解,故當以本方(四逆湯)救其里。按:脈沉為虛寒在里之證,里氣沉衰,則表氣不暢,故少陰病(表陰證外感)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亦宜配伍附子,細辛等亢奮性之發表藥,振其里而和其外,乃得汗解。倘若不發熱而脈沉,雖始得之,亦宜急溫之。即麻黃附子細辛湯亦不可用。 ”胡希恕《病位類方解》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傷寒論》

亡陽者外感不發熱(發燒),因為無正氣與外邪相爭,若發熱則亦是發燒熱度不高。因為陽衰氣弱。

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而又發熱,是不當發之熱,故云反也。

脈沉里寒在里,雖有表證,是為表陰證,少陰證也。非太陽表陽證。表陽證脈當浮。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尺中遲,尺中脈微,此里虛。里虛者,里無陽也。換言之,血少者,陽少也。傷寒論里的血少、亡血,皆指的是奉生之氣少,亡陽、無陽也。

“營為根,尺脈遲,則營不足,奉生之氣少也。”“汗生于谷精,胃中陽氣所釀也。…尺脈微遲,即不可發汗,以微遲為陰脈,尺中無陽,營血必冷可知…雖有可汗證,先救其里,…。“血與里,俱從尺脈候之,若其人脈雖浮緊,證雖身疼痛,而尺中一遲,便知寒邪自盛,營血自虛,當發汗而不可發汗矣。”“若脈既微矣,而又惡寒,與脈浮緊之惡寒不同矣。此表里俱虛,以致邪戀不去,雖使熱多寒少,只宜養正助陽,不可行汗吐下攻熱。”“其脈微弱,則衛陽原自衰乏可知。”“太陽之脈必浮,太陽之證必發熱,只因太陽一經,與少陰腎為表里,同司寒水,所以表證源自根里。脈雖浮,而浮中自分虛實,實則主表,虛則便關乎里。證雖發熱,而發熱原分標本,標則從邪,本則便關乎正。世人顧表不及里,顧邪不及正,卒病一來,開手便錯,…”“所謂表也,證雖見表,然惡知表中不有里氣為之根因者。世人據表不察里,輕易與以發散,里氣一虛,脈乃變數而肌熱甚矣。不謂熱本于虛,更清其熱,陽不能回,假熱蜂起,不知假熱由于中寒,輾轉在傳經上訛亂,至死不悟此熱為假熱,遂以假熱之證,追而名之為溫病,為兩感,此等余目擊而心傷之者,不啻千百輩矣。”“腎陽素虛,一遇寒侵其腑,臟氣輒不能內守,而亡陽於外,既已亡陽,雖太陽病亦屬少陰矣。”清‧程應旄

“無熱惡寒者,雖有頭項強痛之表急,當以四逆、真武輩救其里矣。蓋病發於陰,便已亡陽,…”清‧柯琴

亡陽真氣虛憊,尺中脈微里虛,衛氣不能自振,表疏玄府本自不能固密,不可透過發汗解表,甚至發微汗亦所不宜。“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言不可發汗,則必不可用麻黃。此即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亦不可用之理。

“命門之真陽,為衛氣之根本,皮毛之衛氣,乃真陽之外發,發汗則外亡衛氣,內喪真陽矣。”

“尺脈微,腎陽不足,恐發汗則陽亡也” 《傷寒論本義》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
“浮緊,傷寒之脈也,法當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宜以麻黃湯汗解之為是。假若按其脈而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夫尺主下焦,遲則為寒,尺中遲,是以知下焦命門真陽不足,不能蒸谷氣而為營為衛也。”清‧錢潢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傷寒論》

“汗出陽氣所化,豈有亡陽而可發汗者哉!此可見少陰亡陽,但脈微,雖無汗出之證,亦自不可發汗”清‧汪琥

“少陰本無發汗之理,今禁發汗者,恐人用麻黃附子細辛之屬也。況其脈既微,則陽虛已著,即不用表藥尚有真陽外越之虞,況可汗之而傷其陽乎!”《傷寒論三注》

“邪在表,則發翕翕之熱;邪在里,則發蒸蒸之熱。”發熱、頭痛、畏寒、流鼻水、無汗、尿少(郁熱發燒)…太陽證也,邪在太陽必頭痛,亡陽者雖太陽證亦少陰也。里陽虛極,不堪攻表。若發汗強發汗,即為誤汗誤治,虛其虛而復亡其陽,逆變蜂起。故乾薑、生薑、桂枝、蔥白、細辛、麻黃俱不可用。補其命門真陽自能辛溫發散,振其內氣溫經散寒而表自解。

“少陰受邪,未有不由真陽虛者,故溫經即以散邪,一切表藥俱不可用。”《傷寒論三注》

陰證感冒,陰毒傷寒,少陰惡寒發熱等等表陰證,傷寒論的對策即是外感始得用麻黃附子細辛、麻黃附子甘草,不效或惡化轉劇則需用四逆、通脈四逆、茯苓四逆、通脈四逆加豬膽汁、白通、白通人尿豬膽汁…重用附子。亡陽者陰證重症不可攻,須急溫之以振里氣。麻黃附子細辛、麻黃附子甘草、白通等發汗發表方劑亦不宜。里氣不振,表自難解。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凡中風與傷寒為病,自古通謂之傷寒。《千金》曰: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偏隔,周身不通而病。始表中風寒,入裡則不消矣。始自皮膚,入於經絡,傳於臟腑是也。未有溫復而當,不消散者。風寒初客於皮膚,便投湯藥,溫暖發散而當者,則無不消散之邪。”金‧成無己

風者,空氣也。抵擋風寒,自是真陽正氣,能自振的陽和體溫。

“解證以得汗為佳兆,邪盛者,得表而出,邪正盛虛半者,得表兼內托而出,全然虛者得溫補而出。”清‧程應旄

里虛,發汗表必不解,惡寒反甚,急當救里。單用附子即是在振其里而和其外,溫暖發散,不用解表(攻其表)而表自和。以附子振興里氣,里寒逐,則表寒自解矣。所謂暖中溫復以發表也。升陽透表也。里氣者,陽氣也。升陽透表者“俟真陽自升,極上返下,周身流通,則表里可實,津液自和,自汗出而得愈矣。”《傷寒論本義》

少陰證見當用附子,太陽熱見可用麻黃,已為定法”清‧周揚俊《傷寒論三注》

“如太陽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機向少陰。故當救其里。”《傷寒六經辨證治法》

〝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陰而熱已。〞《神農本草經讀》

大凡汗多亡陽,及三陰無陽之證,皆以附子溫經復陽,乃治之大經,理之自然,一定之法也。”清‧錢潢

“既已亡陽,雖太陽病亦屬少陰”如何知之;何所根據?請玩味傷寒論太陽篇之精彩論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溫其里,宜四逆湯。”一千八百多年前張仲景即告知世人,太陽病若見陰脈,則須以附子挑大樑負重任之四逆湯溫里陽振里氣以解表。而獨用附子更是四逆湯的進階終極應用。

“凡治傷寒,須分表里。表證屬陽屬熱,宜表散,然用藥不過一二劑,汗出熱退,病尋愈。里證屬寒屬陰,宜溫補,須多服方收功。有由表而入里者,為傳經熱邪,宜清解以存陰,若不由表而直入里者,為直中陰證,宜溫補以回陽。此一表一里,一陽一陰,一熱一寒,有天淵之隔。奈何見人發熱,不審其為表為里,為寒為熱,為陰為陽,概行發表。若是里證、寒證、陰證,有不使之魄汗淋漓,亡陽而死者乎?”清‧吳楚《醫驗錄》

何以傳經熱邪,直中陰證?“熱與寒異也,寒不傳經,熱必傳經”《傷寒論後條辨》

感冒頭痛發熱,脈不浮而反沉,乃陰證傷寒也。中寒中陰也,直中陰經之陰證也。縱是表證,亦為表陰證也。回陽者,回其元陽以升陽還表,升陽透表也。

陰證傷寒者,“先因欲事伏陰于內,却又著寒,內外皆陰,陰氣獨盛”也。內既伏陰,外又感寒也。內因復外感,風雨交加也。所謂因欲事伏陰于內,即是隱含指涉因手淫縱慾而亡陽,陽氣衰亡以是陰氣深伏于內。 “近世患陰證傷寒,往往疑似參差,初便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遲矣。” 《傷寒蘊要》

“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黃帝內經‧素問》

“人身衛外之陽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是從天而下?蓋厥氣上逆,積于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故曰中寒也。….仲景以傷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寒邪傳腎,其亡陽亡陰,尚未可定,至中寒,則但有亡陽,而無亡陰。…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中,或沒其陽于內,滅頂罹殃,或逼其陽于外,隙駒避舍,其人頃刻云亡。”《醫門法律》

無內寒,則不能召外寒,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無非即是,恃強逞勇,乘涼飲冷,冒寒迎風。外寒入侵莫不如此。手淫亡陽人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故曰中寒。非由三陽遞傳而來,故非熱病,乃是寒病也。仍屬亡陽也。“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急用附子破其堅凝,升陽透表越于外。

附子為陰證要藥,陰證須以陽藥治之,附子更是陽藥之最,陽藥之終極,“凡傷寒陰證厥逆直中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熱而脈沉細或浮虛無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生附以峻補溫散之。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能,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培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袪除在里之冷濕。”

附子單味即是補氣藥;即是補血藥;即是溫暖藥,亦即是發散藥也,何須再添引補氣、補血、溫暖、發散藥矣!易言之,單用附子一味藥,即能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

請參見:

天涯论坛上的一篇攻击剑大的帖子

證有陰陽,何以手淫者會表現出陰證?何以會呈現陰證而非陽證?千百年來傷寒注家咸認為有兩種人無論是感冒或流感一得病即表現為陰證。老人及素體虛弱之人。

虛弱當然是陽虛不會是陰虛,陰虛根本不曾存在過。人活著只會陽氣日益削損;不會因所謂的陰津耗損(如射精)而反愈形強盛,或凸出陽有餘之病態。人愈活器官臟器的功能性只會愈形減弱;絕不會愈來愈強。一如引擎經歲月的操駕磨損只會馬力日益衰減。

所以這兩種一得病會呈陰證的人實際上只有一種─陽氣虛人,手淫者虛寒四逆,陽痿氣怯,甚至脫髮禿頭,雖非老人,生理功能上卻已與老人無異。

手淫者完全符合陽氣虛人所有特徵。張仲景及​​歷來傷寒家並未發現所謂的素體虛弱之人正是為數龐大的手淫亡陽人,無論男女。前人,包括張仲景並無能力告訴世人,手淫會演變成如老人般的素體虛弱。

一外感得病即呈表陰證(少陰證)而非表陽證(太陽證)的正是這些無數的手淫亡陽人;無論手淫者是否已是老人。

所謂的表證(表陽證或表陰證)即是機體欲借發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病邪而未得解除的狀態。無論中西醫,感冒時都需藉由發汗達表機制來驅逐入侵的病邪。

陽證可以透​​過發汗解表,陰證則不行。因為正氣虛弱不堪攻表發汗。就算發汗也無濟於事,只會加重病情及惡化。因為沈寒在里,里氣不振,表自難解。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傷寒論》

陽虛不可發汗,誤汗則陽隨汗出而外亡,輕則疾病加劇纏綿不解,重則將有生命危險。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傷寒論》

“少陰受邪,未有不由真陽虛者,故溫經即以散邪,一切表藥俱不可用,奈何反用麻黃?仲景意中,謂少陰之表即太陽也,邪中陰經,明明貽患,但用本經溫藥則少陰之邪可去,而太陽之熱憑何而解?故以麻黃與附子合用,兼以細辛聯屬其間,俾表里之邪一時撤去,豈復有他慮耶?”《傷寒論三注》

“少陰之發熱而脈沉者,必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里,…….夫太陽為少陰之表,發熱無汗,…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氣,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遠矣。…”

“按太陽病,發熱頭痛,其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二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太陽病而脈似少陰,少陰脈而病似太陽,所以皆謂之反,而治之不同也。…陽證當脈浮,今反不浮者,以里虛久寒所致,又身體痛,故宜救里,使氣內復,逼邪出外。且乾薑、生附,亦能發汗。假使里不虛寒,則脈必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矣。”《傷寒括要》

雖有斷章取義之嫌,但從上述各家片段見解不難得知,虛人外感感冒或流感單用附子絕對是正確治療對策。若感冒純是表陰證,純屬少陰無太陽,則單用附子更是如此。藉由附子提振里氣,使氣內復,逼邪出外。振其里,不用任何發汗劑而發其表!

這即是何以附子能治感冒的醫理,以辛溫熱藥治傷寒熱性病之原理。緣自精通傷寒論。正氣、真氣勝,邪能自去。非附子治病,乃附子提振真氣,振興的正氣治病也。斥附子治感冒為邪論,乃見證不察,或根本無能力諦審脈證,真可謂中醫文盲。誠可悲也。

注:謂傷寒熱性病,乃因表邪發熱發燒畏惡風寒也,無汗尿赤而渴。外寒入侵深入,雖言少陰,而實為太陽感邪,惟見證及脈不同于太陽。或曰少陰表邪,表陰證。附子於此之用,乃治其表也。溫少陰之里,治其邪于少陰之表也。太陽與少陰相表里,飛渡少陰之邪,反太陽透表也。機體因寒致虛,邪遂直趨其所,百病乘虛而入,無所不然也。病由太陽而歸少陰,仍升而舉之,使返太陽”“陽升氣旺,俾少陰之邪得陽氣升而散也!”“自感其邪,謂之直中,在少陰直中之邪必寒因,惟腎冷故寒邪中之。非有內因,不召外邪,內寒召外寒耳。”“在經可溫經散寒,在臟惟有溫之而已。寧有在臟而可散邪耶?”“若邪在臟,焉有不溫而可僥倖之理?”“邪由太陽而來,必由太陽而出”少陰之中寒出表亦如是,“直中之寒邪,亦無不然也”“邪自外來,況猶在外,非就表祛之無法矣”《傷寒論本義》“正氣內虛,不能復歸於衛,驅邪外散,因里虛而無外攻之力”也,故手淫亡陽之人需藉助溫陽之附子實其里虛,提振外攻之力以祛散外邪。

手淫亡陽人臟先寒,後外寒乘虛隙入而感邪,故平時以附子溫腎臟之寒,回陽補火,振其腎中真陽以回暖回陽,復脈追復散失元氣以回生機,一遇外寒入侵直中感邪,則仍以附子溫其經以散其外入之邪也。“經臟在少陰又分表里,在經者溫經散寒,在臟則溫臟回陽”易言之,附子平時之用乃溫臟里之寒,補火填虛以回陽,非散邪也。外感時仍治以附子,乃是溫其少陰本經使表邪經邪自散之治也。里病治里,臟病治臟;表病治表,經病治經,一物分治溫臟回陽補虛與溫經散寒解散,兩者雖都同用附子,治似同一法,細心體認,思維卻不同而意涵迥判兩途也。無論經病臟病,“少陰病其人生死,俱視腎中真陽”也。

棄附子不用,猝遇陰證傷寒卒病,年幼青壯或能爭戰日久,頹然倖存,高齡長者,無力交爭,小小感冒即能倉促奪命。陽病之治,汗下也;陰病之治,溫陽也,視附子如蛇蠍避而不用, 寒流來襲,氣溫急凍,除了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外,亡陽人猝死於感冒的風險亦將大大升高。

“仲景于傷寒陽微陰盛惡寒之證,尚不俟其彰著,早用附子、乾薑治之,并炙之矣,況于卒病乎?況于卒病彰著之極者乎?”《醫門法律》

外感何以服了附子後須以熱食熱湯壓制附子以提振真氣對抗外邪?

“人但知衛氣行於皮膚,而不知乃下焦之真陽蒸穀氣而達皮膚,乃為衛氣。 ”“衛為谷氣之濁者,降於下焦,為命門真火之所蒸騰,其真陽剽悍之氣,不循經脈,直達皮膚而行於脈外。”《傷寒溯源集》穀者,谷也。谷氣者,食物也。

服附子後以熱食熱湯壓制附子提振真氣者,義猶桂枝湯啜稀熱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方能有勁力鼓動里氣以盡逐外邪勿令復入復留也。〝使谷氣充,而邪氣散〞《傷寒經注》〝所以助胃氣,即所以助藥力,蓋藥力必藉胃氣以行也。〞《傷寒貫珠集》〝胃得水谷,敷布于外,使風邪隨水氣升騰從皮毛出〞也。《傷寒例新注》

手淫亡陽人以單用附子療治寒邪入侵外感只需科學中藥區區0.5公克,一天劑量切勿超過1公克,入口後立即進食熱食肉食以催助藥力。以附子驅邪達表而越散與溫少陰補火回陽機制不盡相同也。

“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靈樞》

手淫亡陽者衛虛表弱,衛陽不能外固,腠理開疏不密,時時自汗盜汗,衛主皮毛,猶門戶之司開闔也。玄府氣門“不得闔,則入者一任其入,出者一任其出矣。”《傷寒溯源集》

任其入故風寒易於入侵,極容易感冒;任其出,則氣自泄汗自出矣。

“人身以腎為冬臟,命門之真陽,藏於兩腎之中,即坎卦之象,乃太極中涵藏之元氣也,為生氣之本,三焦之原。一陽藏於兩腎寒水之中,潛養固密,則元氣充足,然後清陽之氣,升越上騰,蒸谷氣而外達,則為衛氣;游一身而布化,則為三焦。若此火損傷,則三焦無以布其陽氣。上焦無此,則耳目失其聰明;中焦無此,則水谷不能運化;下焦無此,則氣化不得流行。二陰之竅不利,況不能蒸騰其剽悍滑疾之谷氣,以外衛皮膚,致腠理不密,而風寒溫暑之邪,乘虛而​​中之矣。”《傷寒溯源集》

 

注:再次申明!注意! !請勿相信手淫亡陽毀滅論!請勿胡亂服用附子!進入本網站,請小心謹慎理性地戴上手套!請仔細閱讀本網誌宣告的每一個字: 這裡非醫療網站,個人毫無任何醫療認證,也非中醫師,不提供醫療諮詢也不會針對任何個人提供醫療建議。本網誌內容所論及之方劑、藥物、藥效皆屬筆者之個人經驗及學術研究,請勿完全相信,也請勿盲目模仿,不可不慎不可不知。有任何醫療問題,請就教有中醫師資格的「真正行家」。

注: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素問 痺論》

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 …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靈樞 營衛生會》

谷入於胃,氣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靈樞 營氣》

營者,營氣,血中之氣,亦稱榮氣。即今所謂人體必需之各種物質,包括蛋白質、胺基酸、醣類、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亦即食物所化之精微物質。營氣流行於血脈中,環行無端,迴圈不休。故又稱營血、榮血。

延伸閱讀:警官感冒請假 今卻驚傳猝死傷寒論後條辨(快意學傷寒) 傷寒論後條辨(快意學傷寒)2 傷寒論後條辨整理與研究傷寒論後條辨上 傷寒論後條辨下

在〈附子治感冒是邪論?〉中有 3 則留言

劍大我有一個問題想發問,但是和這個文章無關所以先說聲抱歉,因為很久沒上網站這幾天想說上來看看但和以前都不一樣了,想說用舊帳號上新的論壇但是怎麼登都登不進去,也試過申請新的帳號,到了填寫資料時填完後送出,但怎樣就是顯示手機號碼不對或者空號,麻煩劍大幫我處理一下,謝謝

台灣手機號碼請在前方都加一碼,開頭最好是15,17,19,13等等皆能順利註冊。若還不行再請回報。

留言功能已關閉。